close
一個震驚世界的醫學發現——水這樣喝可以治病 水是最好的藥
水是百藥之王 (美)F.巴特曼博士F·BATMANGHELID
前言
你知道僅僅用水就可以治愈許多慢性疾病嗎?
我們對身體外面的水了解得很多,但對身體內的水卻知之甚少。如果我們了解了水在身體內的具體運行情況,我們就會恍然大悟,許多疾病的病因僅僅是身體缺水。
水是最好的藥
本文作者F·巴特曼博士是亞力山大·佛萊明--盤尼西林發現者和諾貝爾獎得主的學生,他將畢生精力致力於研究水的治療作用。他不用藥,僅用水,就治愈了3000多名患者。本書總結了作者幾十年的研究成果。
他發現水可以治療:
*心臟病和中風,因為水能稀釋血液,有效地預防心腦血管阻塞;
*骨質疏松症,因為水能使成長過程中的骨骼變得更加堅固;
*白血病和淋巴瘤,因為水能夠將氧輸送進細胞,而癌細胞具有厭氧的特征;
*高血壓,因為水是最好的天然利尿劑;
*糖尿病,因為水能夠增加身體內色氨酸的含量;
*失眠,因為水能夠產生天然的睡眠調節物質——褪黑激素;
*抑鬱症,因為水能使身體以天然的方式增加血清素的供應;
本書還詳細介紹了如何喝水方法:喝水,不是喝茶、一天喝2~3升的水、分多次喝、不是等到口渴時喝水、喝水時要加點鹽、盡量喝自來水,而不是碳酸飲料和咖啡。
《水是最好的藥》和《水這樣喝能治病》已被翻譯成16種語言,暢銷全球,到幾百家電視台演講,本書僅在美國就已印了35次。他難怪有人將這本書與《聖經》相提並論。
為了讓普通人,特別是需要從本書獲得解除自己慢性病痛的老年人能理解,作者簡化了原著,由32萬字簡化為2.3萬字,不去深究哪些深奧理論和生僻的醫學術語,只是側重其運用方法和效果。
這是另類醫學理論,是與現代的醫療學說是離經叛道的,我沒有本事判斷其中有多少正確,多少謬誤,哪些是有意誇大?但本書提出的問題關系著你的健康,甚至生命。而且,我國當前的醫與藥都以贏利為導向的現實裡,現有的醫療與醫藥體系中的既得利益者是否可能有意無意掩蓋了某些真理?作者單用水就可以治療許多困擾我們老年人的慢性病,又不花錢,是否值得我們讀一讀,想一想和試一試呢!
新的醫學理念
1.前言
現代人,包括大多數的醫生不明白水在人體中的作用有多麼重要。藥物可以緩解病情,卻治不好人體的衰老性疾病。同時,人們很少去思考如下問題:
水進入身體後是怎樣運行的?
水在身體內究竟起著怎樣至關重要的作用?
身體缺水還有沒有其他的信號和表征?
如果我們了解了水在身體內的具體運行情況,我們就會恍然大悟,許許多多疾病的病因僅僅是身體缺水。身體缺水造成了水代謝功能紊亂,生理紊亂最終又導致了諸多疾病的產生;而治療這些疾病的方法簡單得令你難以置信,那就是:喝足夠多的水。
2.水是生命之源
人之所以能在陸地上成長,也是因為身體內有一整套完善的儲水系統。這個系統在人體內儲備了大量的水,約占體重的75%。正因如此,人才能在短時間內適應暫時的缺水。同時,人體內還有一個干旱管理機制:在人體缺水時,嚴格分配體內儲備的水,並讓最重要的器官先得到足量的水以及由水輸送的養分。水的分配中,大腦處於絕對優先的地位。
大腦占人體重量的1/50,卻接收了全部血液循環的18%一20%,水的比例也與之相同。身體缺水時,干旱管理機制首先要保證重要器官,於是,別的器官的水分就會不足。這時,它們就會發出報警信號,表明某個局部缺水。
作者從醫多年,經常碰到這種情況:明明是身體缺水發出的信號,急需補充水,但人們卻用化學藥品對付這些缺水信號。更不幸的是,這個錯誤還會持續,身體的病狀逐漸發展,脫水症越來越復雜,用藥越來越多,直到有一天病人死了。這時,誰都說不清他究竟是病死的還是渴死的。
這是新的認知模式和新的科學理念,當然要挑戰現代醫學,得到廣泛認同不容易!
3.離經叛道的新理念
人體是由25%的干物質(溶質)和75%的水(溶劑)構成的。
今天的科學認為,人體是裝滿了各種不同性質的固體物質,水只不過是無足輕重的“填充材料”和運輸工具。而且,只有溶質(也就是溶於血液的物質,或血液攜帶的物質和血液中的血清)才能調節人體的各種活動,調節人體對水分(溶劑)的吸納。這樣的錯誤認識使得醫學研究時全都盯著一個方向:找到致病的“特殊”物質、先用化驗來查找病因,再尋找化學品中和或改變這些“溶質”。須知,除了用抗生素治療細菌感染外,所有治療方法都是為了減輕患者的症狀,都是治標不治本。
水對身體的重要性-
有關人體的科學新理念和新思維能使普通人成為自己的保健醫生
溶劑,即水,有調節體內功能的作用,還能調節溶解於其中的溶質(固體物質)。人體內的水代謝一旦紊亂(溶劑紊亂),就會發出各種信號,表明“系統”功能出了問題,水的供給與分配出了問題。
人體大約由75%的水和25%的固體物質構成。據說大腦組織的85%都是水,而且,大腦對脫水或水分不足的狀態極為敏感。大腦總是浸泡在含有鹽分的腦脊髓液體中。身體裡的水被視為溶劑,水中溶解的固體物質被稱為溶質。
作者曾對3000多名消化道潰瘍患者做過臨床觀察,只用水治病,就能治愈。
身體缺水的惟一補救辦法就是供水,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本書各章節都引用了一些例證,以便讓心存疑慮者明白:水是天然的保健良藥,能夠解決多種健康問題。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現。
特別是,進入成年後,渴的感覺會逐漸衰退,我們的身體內的水分會越來越少。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細胞的含水量也會逐漸減少,細胞內的含水量與細胞外含水量之比從1:1減少至大約0.8:1,也就說是進入老齡後,每十年身體內喪失3升以上的水。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我們飲水是為了滿足細胞的功能需求,飲水量的減少會影響細胞的活力。結果,慢性脫水就會引發一系列症狀。如果不明白這些症狀是人體脫水發出的緊急信號,就會把它們誤認為是別的疾病。
直到今天,人們還是沒有弄明白這個問題,把身體對水的渴求誤認為是別的疾病,用化學藥物來治療。
1.高血膽固醇
高血膽固醇意味著細胞的防御機制開始發揮作用,它在抵制血液的滲透力,這種力量能把水吸到細胞膜以外。膽固醇是一種天然的“土塊”,它們被填人細胞膜之間的縫隙後,水就無法穿過細胞壁。大量制造膽固醇,並讓它們沉積在細胞膜中,是一個身體自然的防御過程,目的是保護活細胞免受脫水的威脅。
膽固醇是不可或缺的物質。膽固醇太多意味著身體缺水。
如果我們認識到,在食物消化過程中,水是最重要的成分,這場戰役就打贏了一大半。只要吃飯前給身體補充必要的水,我們肯定能打贏抗擊膽固醇形成的戰役。
日常飲水量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調整,細胞的水分才會充足。隨著缺水狀態的改善,身體漸漸不再需要這個防御系統,膽固醇的產量就會隨之降低。實驗證明,步行一小時可以激活對荷爾蒙敏感的、消耗脂肪的酶。酶能持續活躍12小時。隨著血液中膽固醇的減少,步行激活了“消耗脂肪的酶”,沉積的膽固醇就會分解,血液才有可能通過被阻斷的動脈血管。所以,每天步行兩次,每次間隔12小時,這有助於清除動脈血管中過量的脂肪沉積物。
大家都知道,很多疾病與血液循環中的高膽同醇有關。膽固醇的正常值一直在下降,現在人們認為200毫克/每百立方厘米血液)才屬正常。作者認為正常范圍應在100—150之間。作者自己的膽固醇水平最初是89左右,從來沒有超過130。為什麼呢?因為多少年來,作者每天早晨都要喝兩三杯水。1991年3月28日的《英格蘭醫學學學報》發表了一篇報告,後面附了一篇社論。那篇報道說,一個88歲的老翁每天吃25個雞蛋,膽固醇卻很正常。這說明,吃進去的膽固醇恐怕與血液中的高膽固醇並沒有多少關係。
膽固醇過量是脫水症引起的。許多疾病是脫水症引起的,而不是血液循環中的膽固醇引起的。所以,我們應該關注日常飲水量,而不是每天吃什麼東西,這才是謹慎、明智的做法。只要酶的活動正常,什麼食物都可以消化,包括含有膽固醇的食物。
如果增加飲水量後膽固醇降了下來,但後來出現了反彈,那就要檢查一下你的身體是否缺鹽。
2.超重
為什麼30%的美國人超重?
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缺水,也不知道“液體”和“水”有什麼區別。
有能量,大腦的中央控制系統才能工作,它可以識別能量的多少。能量少,人就產生缺水感和饑餓感。人體調動儲備於脂肪的能量時,需要釋放荷爾蒙。於是,缺水感和饑餓感同時產生了,這是大腦有需求的表象。我們識別不出缺水感,把兩種“信號”混淆在一起,全都視為進食需求。身體需要水,我們卻在進食。那些減肥的人進食前飲水,把兩種感覺分開了。他們沒有為滿足身體對水的需求而過量進食。
蘇打飲料會導致體重的增長
多年來,在美國一直只喝蘇打飲料,千方百計要減肥,但體重卻只增不減。
人們有這樣的看法,是因為飲料裡含有水,於是便認為它能滿足身體的需求。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咖啡因是多數蘇打飲料的主要成分,它是一種藥物,能使人上瘾,因為它直接作用於大腦。咖啡因還作用於腎髒,增加尿液的產量。咖啡因有利尿特征。從生理學上看,咖啡因是一種脫水劑。因此,許多人每天喝許多罐蘇打飲料,依然滿足不了自身對水的需要。水不會長期駐留在身體裡。與此同時,很多人有誤會。他們覺得既然喝了蘇打飲料,就等於喝了足夠的“水”,他們誤以為餓了,吃下超出身體需要的食物。人們渾然不覺含咖啡因的蘇打飲料能引起脫水症,混淆了缺水感和饑餓感,於是就超量飲食,隨著時間遷延,體重就逐漸增加。
大腦對甜食的反射是比較重要的,行話叫“顱腦反應”。顱腦反應讓新陳代謝朝有利於營養儲備的方向發展,用於轉化的燃料減少了,胃口增加了。
如果糖的確能夠激起反應,進人體內的糖就會影響肝髒的調節功能。但是,如果隨甜味而來的不是營養物,人就會產生吃東西的沖動。沒有熱量的甜味越刺激巴特曼味蕾,吃東西的欲望就越強烈——結果就是飲食過度。
3.糖尿病
糖尿病有兩種基本類型。一種需要用胰島素治療,因為胰髒再也不能制造出胰島素來。這類糖尿病叫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另一種糖尿病需要化學藥物治療,讓胰髒逐漸釋放出胰島素,以便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這種糖尿病叫非胰島素依賴型的糖尿病,因胰髒仍然能夠制造胰島素。
糖尿病可能是大腦缺水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大腦的神經傳遞素系統,尤其是血清素系統會受到影響。當身體缺水時,大腦自身的特性將自動封堵葡萄糖的出口,這樣,它就能夠保留住必需的葡萄糖。身體長期脫水時,大腦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它不僅需要更多的葡萄糖提供能量,而且還需要葡萄糖代謝作用轉化成水分。在大腦經受壓力的情況下,85%的能量完全是由糖提供的,這也是承受壓力的人喜歡吃甜品的原因。盡管其他細胞都需要在胰島素的作用下,從細胞壁中獲取葡萄糖,但大腦並不依賴胰島素。
當胰島素的分泌受到抑制時,體內的新陳代謝會受到嚴重干擾,只有大腦除外。在脫水狀態下,大腦會因為胰島素受到抑制而受益。大腦細胞的功能並不依賴胰島素,而身體其他部位的細胞卻有賴於胰島素發揮正常作用。只要明白了這一點,我們自然會做出這樣的推斷:嚴重的慢性脫水症會引發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為什麼叫它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呢?因為身體仍然可以制造胰島素,雖然要借助化學物質來促進胰島素的分泌。
在脫水狀態下,胰島素(的分泌)會受到抑制。這說明胰腺的主要作用是為消化食物補充水分。胰島素受到抑制是胰腺要必須適應脫水狀態。
<II型糖尿病>
對於這種類型糖尿病的治療不是通過注射胰島素,而是采用一種更為簡單的治療程序:通過服用一種藥片促進胰島素分泌,通常是每天一次,每次一片。
這種藥片,一般為上了年紀的糖尿病患者所使用,它不適用於年輕人。這些藥片具有某些副作用,其中包括:血液細胞數量和構成異常,引起黃疸病、各種腸胃疾病、肝功能問題以及皮疹。過量服用這種藥片(尤其是在長期服用的情況下),還會導致血糖過低乃至出現昏迷。對於患有肝病和腎功能異常或衰竭的病人而言,使用類似藥物,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II型糖尿病最好治療方法就是將每天的攝入水量調整到不少於2刳脫(不知是多少?——董蘊琦注),還要增加鹽分的攝取。對於這種糖尿病,由於前列腺素E的的作用,身體雖能產生一些胰島素,卻無法將它們分泌出去。如果我們為身體增加水分,調整飲食和礦物質的攝取量,通常可以扭轉這種局面,而身體對於高血糖的需要,將會隨之減退。
<I型糖尿病>
假如細胞的DNA遭到破壞,糖尿病就可能永遠難以治愈。這種糖尿病的患者,身體產生胰島素的能力已經喪失。如果前列腺素E在血液循環中停留足夠長的時間,就會使身體產生荷爾蒙物質白細胞介素一6,這種化學物質會進人產生胰島素細胞的細胞核,最終破壞細胞核的DNA結構,減少細胞核的體積,並且削弱它的功能。因此,身體處於缺水狀態,而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沒有得到補充,就會對產生胰島素的細胞造成破壞,有時候,這種破壞是永久性的。
最終,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可能遭到更大的破壞:某些器官開始疼痛,並且失去正常功能。一條腿可能萎縮,而且會出現壞疽而腐爛,甚至不得不進行截肢手術。大腦會形成囊腫,雙眼也可能失明。
<兒童糖尿病>
孩子可能在年齡很小的時候,就會出現這些症狀,最終形成一種“自身免疫性系統”疾病。這就是說,產生胰島素的細胞遭到破壞,免疫系統隨之失去正常功能。
一個孩子身體儲存的水分要比成年人少得多,我們似乎可以合理地做出推論:由於胰島素釋放遭到抑制,胰島素細胞就更容易遭到破壞,而成長中的孩子總是處於脫水狀態,這使得問題更加嚴重。在通常情況下,就身體的需要而言,軟組織細胞內部大約有75%的范圍需要被水占據,才能夠發揮正常功能。
水對身體的重要性-2
4.各種疼痛
一種酸性環境會引起身體某些神經末端發炎,大腦會意識到,即身體內部的酸性物質,導致了局部區域的疼痛。
在正常情況下,當含有大量水分的血液在細胞周圍循環時,某些水分會進人細胞內部,並攜帶出氫離子。水可以將細胞內的酸性物質沖洗出來,使細胞內部顯示出鹼性特征,對於健康的身體而言,理想的PH值應為7.4。
在我們的身體裡,腎髒會把多余的氫離子(酸性物質)從血液中過濾出來,形成尿液排放。產生的尿液越多,體內就越容易保持鹼性。因此,清澈的尿液,才是生理機制正常而有效的標志,而深黃色或橘黃色的尿液,是體內正被酸性物質腐蝕的不祥之兆。
<胃痛>
胃痛是身體脫水導致的最典型的疼痛之一。
這類疼痛通常診斷為“胃炎”、“十二指腸炎”、“食道炎”、“胃灼熱”、“消化不良”等。其實,, 只需增加水的攝取量,就可以徹底解決這些症狀。胃痛只是身體脫水的直接信號,而潰瘍則是長時間的壓力性脫水導致的。
在潰瘍部位有時會出現一種被稱為螺桿菌的細菌,它通常被認為是細菌感染引起的,醫生也會讓病人接受抗菌素治療。但是,螺桿菌早就被認定是一種天然細菌,—種健康型的細菌,它幾乎會出現在所有動物的腸道內,而且不會產生感染。
<大腸炎>
在腹部左下方的疼痛,通常被認為是大腸炎。在消化過程中,大腸下部區域尤其要承擔起責任,吸收最後階段的排洩物的水分。渣滓要順利通過腸道,水的潤滑特性至關重要。在食物消化和食物通過腸道的過程中,腸體的蠕動性收縮具有一種中樞控制機制。當身體脫水時,正常的蠕動過程將會減弱,此時,腸體會更加緊密地產生收縮,以便把固體物質的水分擠壓出去——這一過程會產生疼痛。如果每天早晨起來喝下800毫升水,那麼疼痛就可能很快消失。當然,前提是疼痛的根源是脫水,而不是其他嚴重的病症。與之相關的便秘也會減少,排洩活動會變得正常而規律。
<消化不良引起的疼痛>
消化不良引起的疼痛是人體發出的最重要的剛出現的身體缺水的緊急信號。
消化系統中的重大疾病幾乎都可以追溯到慢性、持久、不斷加重的脫水。
消化不良引起的疼痛,即由胃炎、十二指腸炎和燒心引起的疼痛,只需要增加飲水量就可以治療。如果病人還患有潰瘍症,那就必須注意日常飲食,以便加快潰瘍面的修復速度。
在攝入各種固體食物前,因為固體食物會刺激胃腺體制造胃酸。因此,水是防止胃酸侵害最好的手段。
人體內有“饑餓疼痛”信號,也有“缺水疼痛”信號。不幸的是人們把“缺水疼痛”叫做“消化不良”,用各種藥物對付它,用抗酸劑緩解疼痛是普遍認可的方法,甚至在超市裡人們也能買到這種非處方慢性毒藥。
<腸炎性疼痛>
如果左腹下方出現腸炎性疼痛,首先應該把它視為身體缺水的另一種信號。這種疼痛往往與便秘有關,是持續缺水造成的。
<假性闌尾炎>
有時候,右腹下方會出現劇烈的疼痛。這種疼痛很像闌尾炎,症狀與早期闌尾炎相似,但沒有闌尾炎的其他特征,身體不發燒,腹壁不緊縮,沒有疼到不能觸碰的地步,也沒有嘔吐現象。只要喝一兩杯水,右下腹的疼痛就會緩解。遇到這種情況,一杯水就可以作為治療手段。
<食管裂孔疝>
人們經常遇到一種典型的消化不良, 性疼痛,醫生把這種疼痛診斷為食管裂孔疝(hiatalhemia)。大家應該知道,消化過程有賴於水,當體內有足夠的水時消化過程才會順暢,胰腺才能制造水性碳酸溶液,為接納腸道上游來的酸性胃容物做准備,幽門就會自動打開,讓胃容物順利進入腸道。
如果體內水分不足,消化過程就不會順暢,就會出問題。如果中和機制沒有效用,它就決不允許胃裡的經過腐化的酸性食物進入腸道,因為它的破壞性是不可修復的。腸道壁不像胃壁,胃壁有保護層,可以防止胃酸的腐蝕,腸道卻沒有保護層。於是,處於胃的兩端的閥門首先做反向收縮運動,幽門就越收越緊。
<風濕性關節炎疼痛>
首先,風濕性關節炎和關節痛應被視為關節的軟骨表面缺水,關節炎和關節痛是局部缺水的另一種信號。缺鹽可能也是一個治病的因素。
關節軟骨含水量很高。軟骨“含的水分”具有潤滑作用,由於這種特性,在關節運動時,兩個反向重疊的表面才能自由順暢地滑動。關節表面缺水會造成嚴重的損傷,直到骨骼表面全部裸露,最終生出骨關節炎。
把關節疼痛和非感染性關節炎看作身體缺水的症狀,只有益處沒有壞處。身體也許會同時發出其他缺水信號,但是,關節是容易出現嚴重損害的部位。
<腰痛>
水既儲存在覆蓋脊椎骨上面的軟骨盤形末端,也儲存在椎間盤核裡。椎間關節處的水有潤滑作用,椎間盤核裡的水還有支撐上半身重量的作用。
大部分關節之間都有斷斷續續的真空,水可以在其中循環流動,只有在關節活動時,水才會被擠壓出來。為了防止腰痛,人們就得攝人足夠的水,做各種腰椎運動,在椎間盤裡制造出斷斷續續的真空,以便吸納水。腰椎運動可以減少背部肌肉痙攣,多數人有背部痙攣的體驗。80%的背痛可以引起腰疼。
你如果背痛,尤其是坐骨神經痛,大多數情況下,只要做適當運動,讓椎間盤生出斷斷續續的真空,坐骨神經痛就會在半個小時內得到緩解。
<頸椎痛>
頸部運動能讓頸椎間盤得到充足的液體,這一點非常重要。頭部的重量能把水分從頸椎間盤中擠出去。為了讓同等量的水分回到頸椎間盤,必須在頸椎間盤裡制作出斷斷續續的真空,借助於真空將水分吸回來,使頸部運動得到潤滑。只有頭和頸部充分運動—向後仰,水分才能回到真空中來。頸椎間盤錯位可以引起頸椎痛,如果不嚴重的話,病人緩慢地反復低頭仰頭,盡量向後仰,每次後仰30秒鐘。頸部的緩慢伸展可以增加其間的真空度,使得水流更容易回流到頸椎間盤中。與此同時,由於頸椎間盤前端與脊椎韌帶連接,這樣做還可以使頸椎間盤回歸到正常位置。
你可以試著仰頭,再低頭。先轉頭看一側的牆面和地板,再看另一側的牆面和地板。患有頸椎“關節炎”或頸椎錯位的人不妨試一試這個簡單易行的辦法,它可以改善頸椎關節的活動能力。
<心絞痛>
要想了解心絞痛,不妨讀一讀“膽固醇”一章。簡單地說,身體缺水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心絞痛意味著身體缺水:心髒病和肺病種類繁多,名目繁多,長期脫水是共同的病因。洛麗塔-約翰遜女士90歲高齡,卻童心猶在,你們會發現,對於她這樣的老人,心絞痛也可以靠增加飲水量治愈,她已無需吃藥了。
<頭痛>
根據作者個人的體驗,偏頭痛似乎是體溫在“熱壓力”下進行調節的表象。人們突然感到偏頭痛,主要是因為缺水。
要想預防偏頭痛,最謹慎的辦法是定時定量飲水。足量的涼水或冰水可以在人體內部發揮作用,給身體(和大腦)降溫,促使身體各部位的血液循環系統收縮,因為血管的過度擴張可能也是偏頭痛的主要起因。
水對身體的重要性-3
5.壓力和抑郁
面臨一堆令人沮喪的情感問題時,大腦很難聚精會神地工作,這時就會出現抑郁。這種現象能使人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大腦活動受到壓抑的時間過長,就可能出現各種症狀。人們根據病人的不同行為表象使用了不同的名稱。
有些病症,如恐懼、焦慮、不安全感、持久的情緒問題和婚姻問題,是長期供水不足的結果,它會影響大腦組織對水的需求。大腦使用電能,而電能是由水力能量泵提供的。得了脫水症,大腦生成的能量就會減少。大腦的許多功能有賴於能量,能量少了,大腦的效率就會下降。我們發現了這種不足,稱之為“抑郁”。脫水引起的“抑鬱狀態”可以導致“慢性疲勞綜合症”。它們可能會過度消耗身體的儲備,慢性疲勞綜合症的根本問題大概就在這裡。
抑鬱症和慢性疲勞綜合症
在脫水狀態下,大腦內部的能量就會陷入低水平,三磷酸腺苷的能量儲存將會逐漸耗盡,因為某些區域需要更多的能量供給。最終,大腦依靠水電能量運轉的靜態功能效率降低.甚至可能停止運轉,我們把這種功能運轉不充分的情形,稱為“抑鬱症”。脫水對大腦產生的這種致命的影響將會導致多種症狀同時出現,這種情形統稱為“慢性疲勞綜合症”。
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會使身體代謝系統和生理機制平衡遭到破壞,由此就會導致慢性疲勞綜合症。
那些患有慢性疲勞綜合症的人,應該增加鹽分的攝取量,同時還應增加飲水量,並逐漸擺脫含有咖啡因的提神性飲料。在一段時間以後,身體的三磷酸腺苷儲量才能恢復正常,並使神經纖維的運輸系統正常運轉。
6.愚不可及的無鹽飲食
鹽是身體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按重要性排序,氧、水、鹽、鉀位列前茅,它們是人體賴以存在的基本元素。人體中大約有27%的鹽以晶體形式儲存在骨骼中的。因此,缺鹽可能也是骨質疏松症的起因之一。血液必須保有一定鹽分,如果鹽分不足,就會從骨骼中汲取。
鹽的攝人量不足,酸就會在部分細胞中聚積。細胞中的酸度含量過高,就會損害DNA的結構,在部分細胞中引發癌症的萌芽。試驗表明,許多癌症患者的身體中鹽的含量較低。
作者再重復一遍:只有吸納鹽,才能保住體內的水分。一部分水從這種“水腫液體”濾出,穿過細胞膜進入一部分細胞胞中。這和水的淨化原理相同。
請注意:如果飲水量增加了,鹽的攝入量卻沒有增加,身體就會缺鹽。一連幾天飲用6杯、8杯甚至10杯水後,就得考慮在飲食中增加鹽。如果你在夜晚感到肌肉抽筋,請記住,這就是缺鹽。肌肉不運動但抽筋,往往意味著身體缺鹽。還有,眩暈和昏厥可能也是因為身體缺水少鹽。出現這種情況後,你就應當增加維他命和礦物質的攝人量,包括蔬菜和水果,它們含有溶於水的維他命和礦物質——如果你在控制飲食,在減肥,尤其應當這樣做。
作者用一種簡便易行方法計算鹽的攝人量。如果每天飲10杯水(大約2.3升),應當加鹽大約3克。如果你覺得皮膚和踝部發腫,請不要驚慌。你不妨在幾天之內減少食鹽的攝入量,增加攝水量,直到腿部的浮腫消失。你還應該多活動——多鍛煉。肌肉活動會把過多的液體壓擠到流通的血液中,一部分鹽隨著汗水和尿液一起排出體外。另外,不要采用一個姿勢長時間坐立。
7.自身免疫性疾病
我們所不了解的許多機能退化症狀,常常被看做“自身免疫性疾病”。實際上,它意味著身體正在進行自我供給,所以,我們常常找不到病因所在。可悲的是,我們從未意識到,脫水是身體產生類似於疾病的原因,醫學界從未獲得過解決症狀的簡便而自然的方法——至少目前為止是這樣。作者研究了其中一種症狀——它現在被稱為“狼瘡”,並在《哮喘症、過敏症和狼瘡的基礎知識》一書中公布了作者的發現:為什麼自身免性疫疾病應被視為長期不經意的脫水過程?為什麼代謝機制改變會導致相應的症狀?
8.其他
<關節炎>
當軟骨脫水時,它的滑行能力就會減弱,骨組織細胞感受到脫水狀態,就會釋放出疼痛的警報信號。假如它們在脫水狀態下使用軟骨,它們很快就會死亡,並從與骨頭的接觸表面剝離開來。軟骨的正常環境是鹼性狀態,如果脫水,它就會變成酸性狀態,“記錄”疼痛的神經末端對這種酸性狀態非常敏感。這種類型的疼痛,必須通過增加日常飲水量進行治療,直到軟骨完全與水結合,將酸性物質和毒素清洗掉。
軟骨是一種凝膠狀活性組織,軟骨細胞喜歡生活在鹼性環境中,這種環境取決於流經軟骨的水分含量和軟骨清除酸性物質的能力。鹽通常有助於吸收酸性物質,並傳遞到水分中,將酸性物質從軟骨細胞內部攜帶出去。這是一種不間斷的過程。要使這一過程見效,兩種元素是必需的,即水和鹽。充足的鹽分供應,有利於防止關節炎疼痛,尤其是四肢或脊椎的關節疼痛。血清中鹽分含量增加,可以使水分流經軟骨時更為通暢,進而蘊藏更多的水分。
<大腦損傷>
神經系統的疾病具有相當的破壞性,帕金森綜合症、早老性癡呆病、多發性硬化症、半身不遂、肌萎縮性側索硬化、四肢癱瘓、失語症、注意力缺乏症以及癫痫症等疾病各種可怕的症狀。作者的觀點是,上述疾病是體內長期脫水造成的,它們是長期形成的、身體機能衰退的結果。
我們的大腦85%由水分組成,而其他軟組織細胞約有75%的水分。大腦對水分流失極為敏感,甚至不能容忍哪怕是1%的流失。如果流失持續了相對較長的時間,大腦就不能正常運轉。記住:大腦的神經細胞只有一次生命。因此,腦細胞因為脫水受到傷害,就會留下長久的印記。要記住,腦細胞24小時都在工作,即使身體睡眠時,大腦仍在繼續運轉。
<脫水:中風的根源>
如果有可能,盡量在他們的血管形成凝塊,或者某些神經症狀出現之前,讓那些患痙攣、中風或麻痺症的人喝水、多喝水。即使在大腦的某一區域果真出現動脈阻塞現象,甚至導致大腦組織“壞死”,只要讓動脈血管得到充足的水分供應,也能夠迅速康復。在實驗中,對大腦動脈出現阻塞的動物進行靜脈水分注射,“壞死”區域的范圍就會迅速減少,大腦缺氧或缺血的區域也得到康復。即使大腦的一條主動脈出現阻塞,水,也有助於周圍的毛細血管迅速擴張,防止血液凝塊繼續增大。同樣,如果她出現的神經問題是血管痙攣現象引起的,水也能夠減緩動脈血管的收縮。
<脫水與荷爾蒙>
身體一旦脫水,就會立刻進入壓力狀態。所以,脫水等於壓力,壓力等於脫水。在壓力狀態下,身體認為出現了危機,就會行動起來。身體識別不了人類社會角色的轉變,它只對壓力做出估量,包括工作壓力和脫水壓力,然後做出“戰斗”的姿態。這時,身體會分泌幾種強效荷爾蒙,保持“一觸即發”的狀態,直到壓力解除。主要荷爾蒙有:後葉加壓素、可的松釋放因子、內啡肽、泌乳激素和腎素一血管緊縮素。
<血液裡的高膽固醇>
現在,幾乎每個人都知道,膽固醇增高是心髒和大腦疾病的原因之一,因為它會使動脈血管堵塞。作者認為:膽固醇增高是長期脫水導致的!
水進人身體以後,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使肝髒和動脈細胞接觸到這種粘稠的血液。我們吃下食物後,必然要經過一定的時間,身體才能攝取到水分。另外,再加上粘稠血液的影響,膽固醇便產生了,並進入活躍狀態。經過一段時間,形成膽固醇並使之沉積的生理機制,會在血管內壁形成。那些不能形成膽固醇的細胞,則從血液和細胞膜形成的沉積物中搜集膽固醇,以實現自我保護。
如果欲詳看更多書籍內容
請購買--
作者:(美)F.巴特曼博士F·BATMANGHELID的書
感謝 --F.巴特曼博士F·BATMANGHELID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